最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了阿西莫夫的《基地七部曲》。想当年在高中的时候,跟同学一起去北街的大白菜书店淘旧书的时候就偶然看到一套九成新的《基地三部曲》,回学校之后又找隔壁宿舍的同学借了第一本《基地》。但是由于当时我对《三体》还处于狂热迷信的时候,所以第一本没看几章就感觉看不下去了——这不就是一部包了一层科幻外皮的历史剧吗?而且书中描写的“核铳”、“微缩胶卷”等等让我有一种看着原始人把芯片绑在长矛尖上的既视感。后来本科期间,看完了同样是阿西莫夫写的《神们自己》,读起来有一种高屋建瓴、形而上学的感觉,甚至有点克拉克的味道,感觉这样的作家和写出《基地》的不是同一个人。等到最近书荒的时候,偶然想起来再把《基地》翻出来看看,就一发不可收拾,一口气看完了7本书。
你听说过EQ140吗?——《流浪地球2》影评
小时候我住在家乡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镇上里,离我家步行500米的地方有一个专门生产汽车轴承的工厂,高高耸立的烟囱是它的标志。即使在学校的操场上玩耍时也能够看见它的身影,以及时而冒出的黑烟。听爸爸说,他们最大的客户也就是位于这个城市北边的“二汽”。作为国家曾经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二汽”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奠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基础。
当灯塔不再闪耀——《蜘蛛侠2》和《蜘蛛侠:英雄无归》影评
我第一次听说蜘蛛侠这个名字,应该是幼儿园或者小学低年级的时候(大概2005年左右)。那个时候,我父亲同事的办公室里刚装了全校第一台电脑,使用的应该是比XP更早的2000或者98版本。我年幼时大部分的记忆现在都很模糊了,但唯独记得某个下午在那个小小的办公室里跟一个叔叔一起看的视频:一个穿着红蓝配色的紧身衣、头戴面具的人在城市的高楼间荡来荡去,好像在和一个脚踏飞行滑板、眼睛直冒绿光、到处扔炸弹的人在打架,而那个绿魔怪扔的炸弹在闪过一阵绿光后,把周围的人群都变成了一堆骨头。这样的场景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说开去——《来自新世界》漫评
对于这样一个标题充满了致敬、内容充满了隐喻的作品,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它致敬的来源开始说起。
作于电影上映的第四天——《流浪地球》影评
本文作于2019年2月8日晚至9日凌晨,也就是《流浪地球》上映的第4天,仍然可以清楚得记得当天晚上看完电影回到家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熬夜用手机敲下了这3000字的影评,如今正值B站上线《流浪地球》,心中的激动之情仍然溢于言表,而且也是从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渐渐开始写长篇影评漫评。虽然现在再看感觉很多地方都是罗列事实,缺少分析,但仍想发出来作为存留。
从攻壳机动队STAND ALONE COMPLEX探讨Stand Alone Complex——《攻壳机动队: Stand Alone Complex》漫评
作者按:随着信息化的推进,个体之间对于信息获取的能力差异或者信息量也在急剧减小。虽然其中裹挟的大部分都是信噪比较低的信息,但也难免有人在其中夹杂自己的观点。作为感性物的人类在面对这些信息的时候很难不受其影响,表面上看每个人都是出自自己的独立思考,然后由于SAC的存在而产生了主流意识,但实际上真正的主流并不是大部分人的主流,而是看上去是大部分人的主流。而与之相反的,塔奇克马却能够依靠自己的数据分析能力做到近乎完全的中立和独立思考,即使面对着全面的经验知识共享这种SAC必定会诞生的土壤,却最终产生了个体的差异性,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