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想象一下这样一个场景:在一个晴朗的傍晚,可能是盛夏,可能是秋初,你走在某个有些破败的小镇的一条僻静无人的街道上。耳边响起蝉鸣,或者秋风卷着落叶的声响。金黄色的夕阳从路旁的屋檐之间的缝隙上洒下来,可能洒满了你前方的石板路或者对侧房屋上的木质窗户,透过光线你可以清楚地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当然,也可能只是正好有一缕夕阳穿透了路边的野花,将花瓣映得接近透明,也可能不是野花,而是刚好落下的一片枯叶。你可能感到闷热但并不烦躁,也可能感到凉爽但并不洒脱,但无论是哪种,每当你在之后的时光中回想起来的时候,总会想起当时那种寂静的氛围、平和的心情,以及一种莫名的怀念和淡淡的伤感。
再读《挪威的森林》——《挪威的森林》书评
在上一篇《海边的卡夫卡》的书评的附言部分,我说想要把村上春树的3部代表作都读一遍。而这其中作为“物哀”的代表也就是《挪威的森林》,我在高中时期和《百年孤独》一起看过。当时班级中流行“村上热”,《挪威的森林》也是村上流传最广的小说,也是村上唯一一部用现实主义笔法写的小说。没有了《海边的卡夫卡》、《1Q84》中那么多奇幻的隐喻,咋一看会让人感觉真如村上所说“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虽然后面被村上自己否认,并承认是一种营销策略),但《挪威的森林》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生死观远比一部“恋爱小说”要深刻。尤其是其中被人讲烂了的一句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日本传统的生死观。在高中的时候,我是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但为了吊书袋,还是时不时在作文里用一用这句话(如果是为了在同学面前装逼,我可能会吊一吊《百年孤独》或者《瓦尔登湖》),现在再回头看真的是黑历史。
我们都是卡夫卡——《海边的卡夫卡》书评
在《海边的卡夫卡》的开篇引子里,有这样一段话: 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变换脚步力图避开它,不料沙尘暴就像配合你似的同样变换脚步。你再次变换脚步,沙尘暴也变换脚步——如此无数次周而复始,恰如黎明前同死神一起跳的不吉利的舞。这是因为,沙尘暴不是来自远处什么地方的两不相关的什么。就是说,那家伙是你本身,是你本身中的什么。所以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入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捂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入,一步一步从中穿过。那里面大概没有太阳,没有月亮,没有方向,有时甚至没有时间,惟有碎骨一样细细白白的沙尘在高空盘旋——就想像那样的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