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领导方式分析》摘录


摘自
《现代化进程中政治领导方式分析》
王沪宁
复旦学报
1988年

因此,在政治化的时代,政治的使命就是:充分运用政治手段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发展。

在经济现代化过程中,政治领导最基本的功能是运用公共权威分配社会性资源。社会性资源是广义的概念,指一切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和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社会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因此,社会性资源的概念就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权力资源、自然资源、智力资源等各种因素。政治领导通过这些社会性资源的分配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现代化计划。

政治领导对社会性资源的分配主要通过三种方式:

  1. 制定政策。
  2. 配置权力,也可以说是行政手段,即通过配置权力来直接分配社会性资源。
  3. 推动社会性资源的利用。

显而易见,这里对政治领导提出了一个要求:要能够真正有效地对社会性资源进行权威性的分配,必须具备一个健全的和高效能的政治体系。这取决于三项因素:

  1. 政治体系一体化的程度,即政治体系能否对整个社会有效地发号施令,统一指挥;
  2. 政治体系效能的水平,即政治体系能否有效地运转,及时反映并满足社会的要求和需求;
  3. 政治体系公开化的程度,即政治体系关于社会性资源分配的决策是否反映了社会的意向,是否能得到整个社会的支持。

在现代化过程中,政治领导有效的三项因素中,后两项因素之间存在着某种矛盾:一个意味着政治体系的高效化,一个意味着政治体系的民主化。从动态政治过程分析,高效化意味着对民主的某种牵制,民主化意味着对高效化的某种掣肘。

经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一个有启发意义的现象,即: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政治领导对经济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政治领导要依靠一定的政治体系来实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政治体系对效能较为侧重,也就是说,它们大都是在政治领导集中的方式下取得成功的。

现代化过程中的这种政治领导方式可以称之为集中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还存在与集中现代化模式相对应的另一种现代化模式:分散现代化模式。

要在分散现代化模式下有所作为,有四个非常重要的先决条件:

  1. 政治一体化达到了较高的程度;
  2. 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能积极实现政治领导分配社会性资源的意图,也就是说要有比较发达的市场机制和市场调节;
  3. 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各种经济主体生存的基本条件,经济主体只有在发展中才能谋得生存和成长,否则便会消亡,经济主体不依靠国家生存,而依靠自己,社会经济活动与政治体系保持某种自主性,不存在大量超经济的政治调节和控制机制;
  4. 存在着充足的私人性资源,作为社会性资源不可缺少的补充,私人性资源与社会性资源成份相同,只是它们属于社会成员私人拥有,由社会成员根据一定的条件自行分配。私人性资源是分散现代化模式非常重要的条件。

现代化需要一个社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它所拥有的一切社会性资源和私人性资源,把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都投入到现代化计划中来。要做到这一点,除其他各项条件之外,政治领导的地位和作用是十分关键的。

集中现代化模式之所以在实践中给经济不发达国家实现现代化计划带来了可观的结果,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上述要求。这主要表现在这样四个方面:

  1. 领导统一。
  2. 行政统一。
  3. 反应迅速。
  4. 行动有力。

集中现代化模式在现代化过程中之所以产生了上述的效应,同时,现代化之所以需要这种条件,出于两大原因:

  1. 政治领导决策广度扩大,难度增加。……在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领导决策会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
    1. 政治领导决策的范围空前扩大。
    2. 政治领导决策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空前突出。
    3. 政治决策的难度空前增加。
  2. 社会变迁巨大,需票政治领导有效协调,有力控制。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是改变或改造既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这就必然会引起社会不稳态。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不断从不稳态走向稳态、从稳态走向不稳态的过程。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发生这样一些变化:
    1. 社会经济活动的变章引起利益分化。
    2. 人员更替。
    3. 传统变革。
      这两大方面的原因决定在我们分析的个案中,在促进现代化计划方面,集中现代化模式显得比分散现代化模式更有力量和能量。

当然,并非所有的集中观优移模式都取得了成功。在当今世界有关国家的实践中,集中现代化模式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为决策权集中现代化模式,一为管理权集中现代化模式。决策权集中现代化模式指政治领导在分配社会性资源时具有高度权威,但这种分配是通过一定的开放程序合理制定的,并有一定的政治和社会条件保证这种分配得到实现。……管理权集中指的是社会的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都归政治体系统一管理。事实告诉人们,获得成功的往往是决策权集中现代化模式,管理权集中现代化模式却难以成功。社会主义国家大都走过一段管理权集中现代化的道路,但是与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权集中现代化的道路有一点根本不同,即形成这种机制的原则不是政治领导的主观愿望,而是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的结构性弊病。实际的个案分析表明,获得现代化成功的大多属于决策权集中的现代化模式。

为什么决策权集中的现代化模式易于获得成功呢?原因很多,并且因地因时而异,但有三条可能较为重要:

  1. 经济自主性的机制保证了政治领导对社会性资源的分配能够充分实现。
  2. 决策权集中的现代化在保证对社会性资源的权威性分配的基础上,建立了政治体系的一定程度的开放性。
  3. 前两项条件寒际上克服了少策权集中的现代化模式本身所包含的弊端。决策权集中的现代化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它是一种高度集权的社会性资源分配方式,因而弄得不好就会产生机械论和官僚主义,凭主观臆断和理想模式来分配社会性资源。为了更有效地克服这一弊端,决策权集中的现代化模式可采取两项基本措施:
    1. 充分发挥社会各行各业专家的作用,依靠专家制定社会性资源的分配方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制定合理的社会性资源分配方案。
    2. 扩大社会监督, 在决策权集中的模式下,社会参与的空间相对小一些,但社会监督的空间越广阔对其越有利,社会监督可以保证政治领导对社会性资源分配的方案实现,同时也能保证政治体系的高效率。

从目前来看,决策权集中的现代化模式的”政治生产力”是较高的。集中现代化模式虽然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取得了令人赞叹的成绩,但是它也引起了各种批评,这种模式本身也一直经历着理论上的挑战和现实的挑战。人们对这种模式的批评集中在政治领域内,即由于集中化而产生的民主程度不高上。归纳起来,这些批评意见主要是:

  1. 集中现代化模式忽略了人民大众的广泛参与,不能够将社会大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排斥了社会大众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2. 由于社会大众不能充分参与政治决策,决策是否真正反映了社会的总体倾向就值得怀疑,而一项政治决策或社会决策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是否符合大众的利益和心愿;
  3. 集中现代化模式会导致专家治国,专家治国较侧重技术和成效的一面,而忽略大众的多种愿望和多种需要,容易抑止大众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发展;
  4. 集中现代化模式首先是就经济现代化而言的,然而在另一面它却不利于社会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有时候会阻遏其他方面的现代化,结果造成一种困境:经济现代化成效越高,其他方面付出的代价越高;如此等等。

然而,不论其程度如何,这些问题的确存在,井且会构成潜在的社会冲突。在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这些潜在的冲突萌芽就会生长出来,引起政治不稳。这就是近年来一些实行集中现代化的国家社会矛盾和政治冲突激化的部分重要原因。因而,在经济现代化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不断克服上述弊端。凡是不能在这两者之间很好平衡的社会,最后都有可能面临种种政治、经济和文化问题。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的推进,社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要求会逐步增加,会向政治领导提出非经济方面的要求。在社会发展到这一步时,政治方面的变革就势在必行了。


本文于2025年1月22日首发于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