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海边的卡夫卡》的书评的附言部分,我说想要把村上春树的3部代表作都读一遍。而这其中作为“物哀”的代表也就是《挪威的森林》,我在高中时期和《百年孤独》一起看过。当时班级中流行“村上热”,《挪威的森林》也是村上流传最广的小说,也是村上唯一一部用现实主义笔法写的小说。没有了《海边的卡夫卡》、《1Q84》中那么多奇幻的隐喻,咋一看会让人感觉真如村上所说“百分之百的恋爱小说”(虽然后面被村上自己否认,并承认是一种营销策略),但《挪威的森林》所表现出来的爱情观、生死观远比一部“恋爱小说”要深刻。尤其是其中被人讲烂了的一句话“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十分准确地概括了日本传统的生死观。在高中的时候,我是完全无法理解这句话的,但为了吊书袋,还是时不时在作文里用一用这句话(如果是为了在同学面前装逼,我可能会吊一吊《百年孤独》或者《瓦尔登湖》),现在再回头看真的是黑历史。
虽说当时看书看得并不是很懂,但是跟看《百年孤独》那种半夜在宿舍越看越兴奋不一样,《挪威的森林》的人物关系简单,剧情也不复杂,再加上村上独有的大段心理描写,感觉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看,更关键的是,看的时候总有一种朦胧地被笼罩在一层薄雾中的感觉,用当时的话来讲,有点类似于“淡淡的忧伤”。即使到现在时隔8年,我再看的时候还是有同样的感觉。
第一次看到《挪威的森林》的标题的时候,我脑袋中想的是伍佰的那首同名歌,后来才知道村上和伍佰都是受了披头士乐队的《Norwegian wood》启发才创作的小说和歌曲。这里放上歌词: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s flown.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
以及MV链接。
原本这首歌的名字应该叫《Knowing she would》,但因为看着感觉有点色情,就改成了同音的《Norwegian wood》。
看到歌词后会发现难怪村上能够有感而发,披头士乐队同样是用一首歌讲了一个很简单的故事:“我”和一个女生恋爱了,甚至都进她房间、喝了酒、夜聊到2点,但是最后却无事发生,等醒来之后发现人去屋空,昨天晚上的经历就好像一场梦,而开头的“once”也表明两个人最后没有在一起,一股“淡淡的忧伤”不禁涌上心头。这么看来,跟渡边和直子、绿子的关系很相似,都是曾经在一起火热过,但是最后都没有走下去。
为什么我会认为渡边没有和绿子走下去?小说结尾处这样写到:
我给绿子打去电话,告诉她自己无论如何都想跟她说话,有满肚子话要说,有满肚子非说不可的话。整个世界上除了她别无他求。想见她想同她说话,两人一切从头开始。
绿子在电话的另一头久久默然不语,如同全世界所有的细雨落在全世界所有的草坪上一般的沉默在持续。这时间里,我一直合着双眼,把额头顶在电话亭玻璃上。良久,绿子用沉静的声音开口道:“你现在哪里?”
我现在哪里?
我拿着听筒扬起脸,飞快地环视电话亭四周。我现在哪里?我不知道这里是哪里,全然摸不着头脑。这里究竟是哪里?目力所及,无不是不知走去哪里的无数男男女女。我从哪里也不是的场所的正中,不断呼唤着绿子。
以绿子的那种热情的性格,不太可能听完渡边讲话之后还沉默良久,而之前渡边经常不加解释地在绿子面前玩“消失”,即使再喜欢渡边,绿子的热情也会消散吧。
在看过了《海边的卡夫卡》之后再看《挪威的森林》,我发现在村上的价值观里,生和死从来都不是对立的,而是经由某种特殊的东西,尤其是森林,被分隔为两种世界。一些特殊的人,比如:卡夫卡、中田、渡边、玲子,是可以穿梭于两个世界的。卡夫卡和渡边都是穿越了茂密的森林而来到了“里世界”。这个“里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与外界隔绝,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大多过着简单朴素宁静的生活,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或者说“和平得过头”。时间在这里就像是凝固了一样,外界的变化也影响不到这里。而一旦外人进去,就像进入了安乐窝一样,再也不想出去,因为这里有让外人留念的人和事。这个“里世界”越看越像是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
主人公之所以能够穿行于“表世界”和“里世界”,是因为
在村上看来,死并不是生的对立,是以生的一部分存在着的。换句话说,既然死不过是生的另一种形态,生与死之间的交通亦是可能的。无论是获得了真实的生,抑或是走向了实在的死,其实不过是分别获取了生这一观念的两种不同表现形态而已。死是一种非选择的自然结果,它仍然可以被视为生的一种无声的延续。因为只要你曾经生过,这一事实本身是永恒的,只不过是死潜沉到了生的背面而已。就像是相片的底片一样。既然生与死是浑然一体的,在生的层面上当然也无时无刻不包孕了死亡的气息。
大家感觉村上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死亡,原因就在于此,在村上看来,写“死”就是在写“生”。
最后,像附上一些自己摘录的小说中的片段:
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而永存。
“也没有什么理想之类的东西吗?”
“当然没有!”他说,“人生无需那种东西,需要的不是理想,而是行为规范!”
绅士就是: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应做之事。
她把太阳镜的眼镜腿衔在嘴里,用含含糊糊的声音说:“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不过是不喜欢失望。”然后转向我:“如果你写自传的话,可别忘了这句对白。”
“呃,你最喜欢的菲茨杰拉德好像说过这样一句话:将自己说成普通人的人,是不可信任的,对吧?那本书,我从你手里借来看了一遍。”直子调皮地说。
“我也那样想。”直子说,“死的人就一直死了,可我们以后还要活下去。”
“那不是努力,只是劳动。”永泽断然说道,“我所说的努力与这截然不同。所谓努力,指的是主动而有目的的活动。”
“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脸,“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天。你说棒不棒?”
“不要同情自己!”他说,“同情自己是卑劣懦夫干的勾当。”
“喜欢我喜欢到什么程度?”绿子问。 “整个世界森林里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黄油。”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死潜伏在我们的生之中。”
参考资料
[1] 张俏岩,宿久高. 从《挪威的森林》看村上春树的孤独感[J]. 日语学习与研究,2003(04):61-64.
[2] 郭勇. 穿越生与死的界线——论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J]. 国外文学,2006(04):102-108+125. DOI:10.16345/j.cnki.cn11-1562/i.2006.04.013.
[3] 徐谷芃. 村上春树与菲茨杰拉德——《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比较[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118-124. DOI:10.16382/j.cnki.1000-5579.2006.04.018.
[4] 李力. 试论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主题意蕴及艺术独步[D]. 吉林大学,2004.
[5] 李娟. 从《挪威的森林》透析现代都市人的孤独失落与自我寻找[J]. 科技信息,2009,No.307(23):599+626.
[6] 天真的和感伤的小说家. 【挪威的森林 】村上春树拿「酒 三角恋 殉情」对大学青春进行毒打.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T4y157yH/
[7] 江湖举人. 【举人】村上春树文学是致郁毒药吗?在《挪威的森林》里读懂日本.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M4y1576v/
《挪威的森林》太出名了,而且早在1987年就出版,所以学术界对于这本小说的分析已经相当透彻。说实话,我自己是找不到新的切入角度,所以就更多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谈我的感受。与其说是书评,更像是日记或者反思。
有时候我在想:我写文章的初衷是什么?我最开始写漫评是真的因为有感而发,而且自己也承认是想把写漫评作为一种记录的方式,来记录当下我的心路历程。但随着漫评写得越来越多,而且拓展到书评、影评,文章的重点越来越关注文艺作品本身,而不是我自己。写出来的文章虽然看着越来越专业,但是也越来越没有自我,越来越起不到记录的作用。
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来稍微找回一些刚开始写文章时候的感觉,因此,我也没有再按照之前写文章时候分章节的形式来写,而是回归最初,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可能在读者看来有些不知所以然,但是对我来说,能够作为记录就很好了。
本文于2023年7月4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