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怀念不列老哥——《1917》影评

  1. 1. 一、“一镜到底”浅析
  2. 2. 二、打个大西瓜
  3. 3. 三、保重,不列老哥
  4. 4. 参考资料

我在本科的时候就对这部堪称“一镜到底”的标杆式电影有所耳闻。在今年春节期间,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大火,我在看《满江红》的时候就注意到了电影中较为频繁地使用长镜头(尤其是在影评开头的部分),但一直不明白导演的用意。直到后来看了张艺谋的采访,我才知道,原来他一开始就想试试“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但是由于各种限制才最终把一个镜头拆成了多个长镜头(这里感到有些可惜,如果说《满江红》真的做到了“一镜到底”,我想风评应该也不至于这么差)。于是这更加勾起了我对于《1917》的好奇,在今年的2月底,也就是俄乌战争接近一周年的时候,我看完了这部电影。

一、“一镜到底”浅析

从电影在2020年上映到现在,网络上已经有相当多的影评和论文对《1917》中使用的拍摄手法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内容十分详实,所以这里只是简单谈谈我自己的感受。抛开拍摄时使用的各种技术手段,“一镜到底”给我最大的体验是对时间流逝的模糊和不真实感。因为电影中人物的动作和对话所占用的时间与现实中是相同的,但剧情要求必须在2个小时的时间中讲完一个需要在现实中持续24个小时的故事。这就对拍摄时在光影、场景变化,以及叙事节奏上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如果这些变化太过突兀,很容易就会让观众产生“出戏”的感觉。

《1917》在场景上可以被划分为4个片段:德军战壕(第一天上午)、农庄后院(第一天下午)、被炮火摧毁的小镇(第一天晚上)、森林与前线(第二天上午)。由于上午和下午的光影变化并不是很明显,所以导演在拍摄时只是使用了晴天与多云天气来作为区分,而从下午过渡到夜晚这种变化极大的情况,导演则使用了一种非常取巧的方法:让主角中弹昏睡过去,通过一段时间的黑幕完成了光影的切换,也让观众感受到了强大的现实和奇幻的反差感。从夜晚过渡到早晨的过程,则借助主角躲在暗无天日的小屋里来实现时间的流逝,这种处理方式相对自然,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最后因为整部电影剧情比较紧凑,观众一旦将注意力放在剧情上就很难再注意到光影变化、时间流逝速度这些细节问题,而是在看完之后才感叹:导演是怎么做到在2小时里讲完一整天的故事的。

此外,“一镜到底”的手法能够带来更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不同于其他题材影片,战争片最具张力的画面内容多为战场实况极富感染性的惨烈悲壮。相较于客观理性的第三人称视角而言,唯心出发的第一人称视角无疑更适用于该片。在影片中,我们可以跟着主角的每一个脚印,从一个战壕跨越到另一个战壕,从一条战线穿越到另一条战线。这中间的场景切换过程在电影中也是叙事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其他电影仅仅作为赶路的一部分(这里有点类似《死亡搁浅》,将旅途赶路本身作为一种游戏模式)。

二、打个大西瓜

《1917》之所以能获得金球奖最佳剧情片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独特的拍摄手法固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影片所展现出来的真实、残酷的战场环境,以及影片背后对战争的批判。因为我自觉笔力不够,不足以形容这种残酷带来的震撼,所以这部分我建议通过观看电影来体验。

其实在看电影的途中,我就莫名想起了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一个国人创作的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动画的导演叫饺子,本名杨宇,也是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导演。这部短片也是这位制药专业出身的业余动画爱好者一个人忙活三年的处女作,但是却获奖无数。这里放上链接,强烈建议大家都看一下。

【豆瓣8.6分】【中国/动画】打,打个大西瓜 (2008)【无水印高清版】

本片的主题显而易见,导演用他极富创意的设定和黑色幽默,直指一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反战。片中的两个飞行员本身并没有什么矛盾,但是仅仅因为两国元首的利益争端就从天上打到地下,即使在一个只有两个人的荒岛上也要为了所谓的“国家荣誉”、“家仇国恨”拼个你死我活。但当真正远离大陆、远离人烟和社会关系之后,两个人又恢复了“人”原本的面貌,开始化敌为友、互帮互助,过上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直到战舰的到来又打破了这份宁静。在全片中描写的小人物,除了两位主角,还有一个明明颤抖着流汗,却因为领导人一个挥手就不得不冲锋的士兵,现实中也有这样的人,每个士兵其实都是人,他们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朋友,而战争却轻易地夺走这一切。

使用扑克牌来代指战争中的小人物,而扑克牌的碎裂代表着死亡和伤痛,尽管碎纸满地,但牌桌上仍在进行着腥风血雨的厮杀,十分震撼。

虽然这部短片我是在上小学的时候看到的,但上面的两幕场景给我留下的印象至今都记忆犹新。

三、保重,不列老哥

在俄乌战争期间,有两位来自西伯利亚东部的雅库茨克但是被征兵办主任送去乌克兰前线的俄罗斯士兵断断续续地使用手机记录下了自己所在的战线现状以及战时生活,发的视频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人称“不列哥”和“眼镜哥”。直到两个人所在的战线被乌克兰军队包围,两个人生死未卜,最后一期视频由“不列哥”的大舅拍摄并上传,为这个系列画上了句号。

【不列老哥第一,二,三季】鹅友悲催生活吐槽完整版。啃了5天树皮,抓老鼠补充蛋白质。

知乎网友@ Bayek这么评价: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有血有肉,他们会悲伤难过,也会因为一点小事而高兴,但是由于侵略者的野心,也许,不列哥再也见不到他的家人,再也无法笑着和朋友拌嘴,再也无法在家乡雅库茨克的冰原上抽着烟,吐出一声带着浓浓烟味的“不列”了,他的理想,他的喜怒哀乐,他的灵魂,都和着破碎的血肉,深埋进了乌克兰的黑土地。

我在俄乌战争刚爆发的时候和大多数人一样,抱着幸灾乐祸的态度来看俄罗斯2小时结束战争的。但随着战争的僵持,以及越来越多的战场视频通过互联网传播开来,现代战争的残酷性才开始渐渐深入人心。征兵办主任固然可以给平民百姓灌几瓶伏特加,然后把他们塞上发往前线的大巴车,但当前线的后勤出问题时、当这些士兵意识到自己原本的现代化生活被破坏时、当士兵开始思考战争的意义以及正义性时,这场战争的走向就已经开始脱离了领导人的预期。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悲剧,对于国家来说,在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经济以及社会代价之后,没有取得对应的回报,不止是利益受损,更是悲剧。

当然,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正义性、各方的态度以及最后的走向,网上各个派别的人都各执一词,我在这里也不想对这些宏大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比起这些问题,我更想知道战争中的这些小人物过得怎么样、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希望什么,以及他们最后的归宿会怎么样。因为我知道,当战争真正来临的时候,我可能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参考资料

[1] 王源. 英文电影《1917》文本翻译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J]. 理论观察,2020(09):144-146.
[2] 冯妍妍,鲁小艳. 电影《1917》拍摄手法与声音语言浅析[J]. 声屏世界,2020(08):49-50.
[3] 李宇潮. “一镜到底”式的拍摄手法与电影主题表达间的关系——以《1917》为例[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0(01):155-156+159.
[4] 邓兴兴. 孤岛上的自由——动画片《打,打个大西瓜》分析[J]. 电影评介,2015(16):31-33. DOI:10.16583/j.cnki.52-1014/j.2015.16.011.
[5] 豆瓣. 1917.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30252495/
[6] Bayek.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85799617/answer/2908181254
[7] 豆瓣. 打,打个大西瓜.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4057312/


赶在3月末尾,我开始提笔写起这个月的文章,之所以拖这么久,主要还是因为最近学习、生活的上的事情占据了越来越多的时间,使得我不得不开始考虑究竟应该放弃一些东西?还是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效率,样样都抓。如果是在以前,我可能会每个中午都和组里的同学一起去美食广场,不过现在为了节省时间,去所里食堂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也借此机会,我频繁地从食堂的电视上看到了各种关于俄乌战争的消息,从而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借着《1917》电影影评的机会来谈谈战争这个话题。


本文于2023年3月30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