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住在家乡的城乡结合部的一个小镇上里,离我家步行500米的地方有一个专门生产汽车轴承的工厂,高高耸立的烟囱是它的标志。即使在学校的操场上玩耍时也能够看见它的身影,以及时而冒出的黑烟。听爸爸说,他们最大的客户也就是位于这个城市北边的“二汽”。作为国家曾经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二汽”和这座城市的命运紧密相连,也奠定了这座城市未来的发展基础。
从最早期仿制和改进美国的万国S-162型卡车来制造EQ240越野车,到如今生产的汽车早已遍布世界各地,“二汽”在这其中生产的一款卡车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也是整个汽车公司实现军转民的标志,那就是EQ140。
这款卡车是对苏联的GAZ-53中型卡车的仿制和改进版本,在1978年一经上市就实现了把整个“二汽”的财政扭亏为盈的壮举,也由此成为了“二汽”由生产军用车转为民用车的开端。此后,工厂对EQ140进行了多次迭代和改进,它的各类变种车型也迅速遍及全国各地。在当时,能够成为一名汽车厂的职工是全家人都值得骄傲的事。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奇怪,明明是一篇影评,为什么要讲这么久的汽车呢?因为,在我看来,《流浪地球1》作为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开端,就像“二汽”最开始仿制生产EQ240,模仿美国好莱坞的电影技术,并尝试融入自己的特色,最后令人眼前一亮但仍少许差强人意;而《流浪地球2》则是EQ140,是一部完全商业化的作品,也是如今中国电影工业化能力的最集中体现:它具有好莱坞商业科幻电影的一切要素和技术,但又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文化内核,是一部像EQ140之于“二汽”一样,足以载入中国电影发展史的作品。
一、从技术的角度来看电影
在《流浪地球2》的开头有一段拍摄太空电梯的长镜头:从电梯轿厢底部的火箭喷射口的浓烟和火焰开始,随着轿厢的上升,镜头拉远并旋转,逐步显示出云层、地平线和宇宙星空,并最终到达太空电梯顶部,以俯视视角给了电梯和地球组成的同心圆一个特写。我相信这个镜头一定给看过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可能很少有观众会把这个镜头和《流浪地球1》中开头给行星发动机的一段长镜头联系在一起。两者的运镜角度和方式惊人的相似,而且同样让作为观众的我感到全身颤抖。(实际上,当时在看到第一部的这段镜头时,我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可能在一般观众看来这不过是一个稍显震撼的镜头,但如果稍微深入了解过影视作品的特效和后期的制作流程,就会明白,这是导演在“秀肌肉”,也是全片中最能展示电影团队和技术的几个镜头之一。
具体电影的幕后工作,可以参考主创团队自己的发言。
看完这些大家就会明白:为什么之前中国没有诞生这类大制作的商业科幻电影。因为这类电影的拍摄并不是一个导演带领几百人几千人的团队就能完成的,他需要整个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合才能够实现。从最初的构思、编剧、立项、资金募集,到专业服装道具制作、特效后期团队的组建,再到大型场景的搭建、拍摄时的场务调度等等,以及最后的宣发和上映。这其中涉及的众多部门、公司之间的协调以及团队成员的培养和磨合,根本不是一个电影剧组从零开始就能够实现的。
就像生产汽车一样,没有一家公司能够包揽一辆汽车所有零部件的生产和装配工作,这期间需要众多企业长时间的研发、投入和协调,即使这样,最后生产出来的第一辆汽车也不一定能令人满意,就像《流浪地球1》一样。这样的一条产业链的搭建十分困难,而且耗时很长,但一旦建设完成并顺利运转起来,后面人们只需要不断对其进行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能快速生产大量标准化的产品,就像好莱坞和迪士尼能够实现量产商业大片一样。
郭帆导演已经用两部电影证明了这样的一条产业链的建成、运转以及盈利,这一批人员和团队未来无论是继续跟着郭导干还是参与其他电影的拍摄,对于中国电影的发展帮助都是巨大的。所以我毫不怀疑中国未来会诞生更多类似的商业化影片。
二、从主题的角度来看电影
除了技术层面的进步,《流浪地球2》相比第一部在主题层面的进步则更让人惊喜。第一部主要是以木星危机为主线,顺带探讨了科幻故事中常见人工智能危机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第二部则在这个基础上以太空电梯危机和月球危机为主线,拓展了原有的世界观,并增加对于虚拟与现实的探讨。虽说这也是常见的科幻主题,但不同于常见的一边倒的思路,在电影里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帮助相互影响,最后并没有给数字生命计划做出明确的赞同或是批评,也算是一个微创新。最后人类选择的主要计划还是流浪地球,这一方面是因为第二部作为第一部的前传,属于剧情衔接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很符合刘慈欣一贯的星辰大海理想,这一点从大刘的克拉克奖获奖词中可见一斑。(需要指出的是,大刘从来没有写过赛博朋克风格的小说,强烈推荐各位看看大刘获奖词全文)
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显得跟不上时代。正如克拉克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
此外,大刘作为电影的监制,相比第一部也更多地参与到了第二部的制作中,片中能够看到很多大刘其他作品,比如:《中国太阳》、《地火》、《时间移民》等等,的影子。还有更多彩蛋我相信在之后会有很多人会通过视频或者文章的形式进行讲解,这里就不再展开。
这部电影真的是十全十美的吗?坦白说,也不是。虽然在剧情方面相比第一部已经有很大改进了,但第一部中存在的人物塑造问题在这一部里还是存在。我在写漫评和影评时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人物形象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是否合理。因为任何一个故事的核心都是“成长”,通过设置各类事件来促使人物“成长”,无论是往好的方向还是坏的方向,然后通过这种转变来表现故事的主题。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第一部中的刘启、韩朵朵,还是第二部中的刘培强、图恒宇,人物形象都缺乏变化,这样扁平脸谱化的人物也很难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此外,对于主旋律的过度强调以及大众对于吴京等演员的刻板印象也会引起部分观众的不适应。所以,网络上为数不少的批评之声也并非空穴来风。除了这些,作为一部“硬科幻”作品,电影中的科学方面的bug还是有点多了,这部分我相信肯定会有不少人会挖,这里也不展开。
三、为什么要发展商业科幻?
在2008年出版的《三体》第一版的首页,时任《科幻世界》杂志主编的姚海军在前言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与美国科幻的差距,实际上是市场化程度的差距。美国科幻从期刊到图书到影视再到游戏和玩具,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动力十足;而我们的图书出版却仍然处于这样一种局面: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能满足的同时,出版者却感叹于科幻书那区区几千册的销量。结果,我们基本上只有为热爱而创作的科幻作家,鲜有为版税而创作的科幻作家。这不是有责任心的出版人所乐于看到的现状。
我在高一初看这句话的时候感到很疑惑:为热爱而创作的作家不好吗?这样的作家不是更容易写出优秀的作品吗?随着阅历的增加,现在的我能够理解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了。
首先,很少有人是天生的作家,大多数人都是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和练习(这里的练习不仅包括写作技巧的练习,还有构思创新方面的思维练习)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为了热爱而创作的作家终究只能算是业余作家,与以写作为生的职业作家比起来,他们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也没有生存的压力来推动他们去不断精进自己的写作能力。即使是为很多人所不齿的网络小说,业余作家和职业写手的作品差异也是一目了然的。
其次,如果某个国家存在职业科幻作家,说明这个国家有足够大的科幻市场以及对应的科幻受众群体,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这个国家的科技和教育基础之上的。因为不同于其他文艺作品,科幻作品对于读者的知识储备和受教育水平要求相对较高。想要真正深入理解科幻作品背后的含义以及感受到科幻作品之美,更是要求读者对于数学、物理等方面的概念有足够深入的理解,而这样的理解的建立并不容易(这也是不少文科生看不懂或者看不透《三体》的原因之一)。
最后,商业科幻市场的发展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体现。如上文所说,能够以工业化的方式,批量生产标准的商业科幻电影,本身就是该国工业化能力的体现。因为这其中涉及的一系列的配套产业链是不可能建立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上的。这也是我们国家之前一直拍不出优秀的商业科幻电影的根本原因。此外,商业科幻市场的发达也意味着该国已经有了一批庞大的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以及为了自己所喜爱事物而进行消费的意愿和能力。这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娱乐消费市场繁荣的一种表现。更深层的,通过电影等艺术形式来展现一个国家的风貌远比外交部在记者会上的发言更能够深入人心。这种文化产品所具有的强大辐射能力更是以国家的综合国力为基础的。
结语
如果以现在的中型卡车的标准来评价EQ140,毫无疑问,它是落后的,它的最终归宿不是回收站就是博物馆。但也正是这样的一辆辆车,在上个世纪末期驰骋在中国的大地上,为这个刚刚半只脚迈入工业化大门的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也为这个刚刚改革开放的国家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当时在田野里耕作的农民,偶尔放下手里的镰刀,看着这些卡车在石子路上扬起的沙尘,想象着未来的生活。他们的心情,或许和我看完《流浪地球2》之后的心情,有些相似吧。
参考资料
[1] FXD1-J0022. 不止于EQ140——东风卡车的前世.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4644713
[2] 百度百科.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9%A3%8E%E6%B1%BD%E8%BD%A6%E9%9B%86%E5%9B%A2%E6%9C%89%E9%99%90%E5%85%AC%E5%8F%B8
[3] 四帝国车市. 二汽东风(二汽东风商用车历代明星产品). https://www.sdgchs.com/b/163886.html
刚看完电影时心理的想法特别多,但梳理了一遍之后还是决定从电影工业化的角度来入手,而不是流于特效、剧情这些相对浅层的东西。正好过年走亲戚时注意到了自己家乡的东风汽车厂,于是就顺理成章地结合了起来。把这篇文章和之前写的第一部的影评放在一起看之后,真的感慨良多。
本文于2023年1月26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