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样一个标题充满了致敬、内容充满了隐喻的作品,我认为首先应该从它致敬的来源开始说起。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Op.95 (卡拉扬指挥) Dvorak Symphony No.9
《来自新世界》与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世界”(又译作:来自新大陆)同名,为捷克作曲家安东宁·德沃夏克1893年之作品,也是他最后创作的一首交响曲。评论家们认为这是德沃夏克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作曲者彼时身在“新大陆”(美国),此曲因此经常被简称为《新大陆》。美国名曲《念故乡》是本曲第2乐章的歌唱版,而动画中经常出现的那段伴着夕阳略带伤感的BGM是《念故乡》的器乐简化版。
19世纪末的美国工商业已有很大发展,形成了庞大的金融体系,百老汇大街上电话线电报线密布如织,街面上车水马龙,灯光彻夜通明,金融机构鳞次栉比,证券交易所里不断上演着欲望的悲喜剧。这一切与安然闲适的布拉格形成强烈的反差。德沃夏克到纽约恰好比海顿到伦敦晚一百年,但工业化社会对人的冲击作用大致相当。在当时,历史短浅、缺乏文化根基的美国人急切地需要一部奠基之作,来建立自己的音乐文化。这种音乐文化可以取材于欧洲的传统古典音乐,但又必须和它有所区别,需要体现出“新世界”、“新大陆”等一些与“旧世界”、“旧大陆”不同的元素。而德沃夏克作为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在美国生活一段时间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印第安人以及外来民黑人的独特的音乐旋律,并断言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将产生属于美国的新音乐。
对于脍炙人口的“自新世界”第二乐章的创作灵感来源,网络上存在各种的猜测以及趣闻轶事,这里列出两个:一种猜测是德沃夏克受到美国诗人朗费罗以及其叙事长诗《海华沙之歌》(海华沙是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的影响创作了第二乐章;另一种猜测是德沃夏克在纽约贫民窟散步时听到一位黑人姑娘的歌谣,而产生了创作灵感。在伦敦的首场演出之前,德沃夏克自己说了这样一段话,也印证了大家的猜想:
我称此交响曲为《新大陆》,因为它是我在美国写的第一首作品。依我的看法,这个国家的影响(意指黑人、印地安人、爱尔兰人的民谣旋律)很容易看见。这首和其他在美国写作的曲子,和我早先的作品,在色彩和个性上都很不一样──但是我不会自我分析。我希望英国的听众能够像以往一样了解我。
综合上面列出的信息,可以看出,德沃夏克在创作时深受美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具体到第二乐章中,在呈示部中,旋律主要使用英国管,其音色比双簧管浓郁而苍凉,比较含蓄内在,听起来如泣如诉,仿佛是在暗示作曲者自己漂泊异乡、无依无靠的身世一样。但后段弦乐组和木管组的加入以及小号对于第一乐章的复现又将整个乐章推向高潮。整个乐章中,英国管的独奏出现了三次,能够明显感受到作曲者的思乡情与对于新世界新大陆的赞美之情交织在一起,但最后还是在哀愁的氛围中归于平静。
让我们回到番剧的本体上来。在第一次看到这部番的名字时,我的第一个想法是:这又是一部魔改《美丽新世界》的作品,毕竟名字如此相似,而且番剧前半段的发展似乎也在印证我的想法:莫名其妙消失的同学、安逸温顺到异常的气氛、黑暗冷酷的委员会、偶然间得知的血腥历史、少男少女的反抗与对自由的追求等等。再加上本来就贫穷的制作组以及时不时崩坏的画风,实在很难打动我。唯一可能让我有点触动的,就是类似下面这种伴着《念故乡》的BGM,几个同学一起走在放学的路上,夕阳映衬着大家的剪影,一股忧伤、怀旧的氛围扑面而来,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点点滴滴。
不过原作者贵志祐介好歹也是一个“鬼才”,而《来自新世界》小说也不是一般的轻小说,而是拿过第29回日本SF大赏的正统科幻小说。故事肯定会比单纯的反乌托邦故事更有新意,于是本作真正的主角——化鼠,登场了。当然,之前有很多人在讨论“咒力”、“愧死机制”、“恶魔”、“业魔”的隐喻,以及未来的社会形态会不会像小说中展示的这样。这样的讨论确实挺有意思,毕竟作品一旦完成作者也就死了,后人对作品的解读自然各有道理,但我认为从故事的冲突对立的角度来看:化鼠与人类的冲突才是整部作品的核心。
既然远古时期的拥有咒力的人类对没有咒力的人进行了基因改造,并产生了自以为的拥有低等智慧的新物种——化鼠,那么对于化鼠的管理方法必然会借鉴对于动物的管理方法。于是,人们设立了异类管理科以及鸟兽保护官,讽刺感与蔑视感溢于言表。有理由详细这群人没有看过《三体》,否则就一定知道:弱小与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最终,人类也为自己的傲慢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可能有人会觉得,化鼠这次的成功偷袭是机缘巧合:化鼠领袖斯奎拉的出现、化鼠部落意外获得拟蓑白以及真里亚和守的孩子、人类大意轻敌等等。但我相信从小浸透了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大家一定能明白,这一切的偶然都是必然会发生的。当化鼠部落已经明白自由民主的重要性,并通过革命推翻封建统治者,建立民主协商制的时候,人类还沉浸在自己田园牧歌式的“乌托邦”生活中,自认为自己最大的威胁不是外部入侵,而是自己的孩子。当化鼠部落已经发明出了后膛枪、金属定装弹,改进战略战术(打大雀蜂部落采用“排队枪毙”战术,打人类村落时采用游击战术)的时候,人类的科技水平却一直故步自封,遇到困难还要救助我们这些“古代文明”,即使对于咒力的研究也没有大的进展,甚至于妄图用“愧死机制”这种作茧自缚的方法来消除争端,这无异于自欺欺人。当人类还在怀疑斯奎拉对手下的士兵进行了洗脑时,殊不知化鼠部落早就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与集体意识,甚至出现了早期共产主义的特征(可以试试把第21话中的化鼠士兵说的“大义”全部换成“共产主义”再看一遍)。拟蓑白的出现只是加速了化鼠部落的发展和进化,而我们的历史中难道缺少类似斯奎拉这样的英雄吗?“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道理相信大家都懂。由此看来,化鼠部落对于人类压迫的反抗过程与我们国家的近代史何其相似,新世界、新时代的到来必然要经历鲜血与炮火的洗礼。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到斯奎拉在接受审判时的呐喊会深受震撼。
潘妮妮老师说的很有道理,这其实是一个反殖民主义的故事:
我相信贵志祐介在动笔之前一定是听过“自新世界”而且深入了解过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如果上文提到的猜测一成立,那么可以肯定斯奎拉就是海华沙的翻版。《海华沙之歌》被认为是第一首纯粹的美国诗歌。在这首叙事长诗中,印第安人的民族英雄海华沙通过自己的雄辩和口才,说服了各大部落组成联盟,结束了长期的混乱,并带领印第安人民建设水利、发展农业、创造文化。但讽刺的是,在诗歌的最后,海华沙规劝各族首领们听从白人牧师传布基督福音,然后离开家乡,奔向“未来的王国”。考虑到《海华沙之歌》是美国诗人所写,难免会掺杂一些自认为是救世主的高高在上的态度在其中,倒也可以理解。相比之下,斯奎拉最终能够以一个英雄的姿态离世,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并不意味着失败者在历史中就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美国人驱逐了印第安人、奴役了黑人,但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曲、第一首叙事长诗中又充满了印第安人和黑人的文化特色。作为领导人的早季也开始逐渐着手改革,相信人类也会在这次化鼠偷袭事件之后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
就像“自新世界”第四乐章演奏的那样,对于这样的一个新世界,我们充满了希望。
参考文献
[1] 千流瀑. 新世界より常见问题Q&A.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882506/
[2] 桐原木月. 《来自新世界》——现实的伪违和感矛盾与故事性考察.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861087/
[3] reiwureka. 这不仅仅是一部反乌托邦作品.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5778144/
[4] 张珺.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5491851/answer/206936245
[5] 李庸正.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39978/answer/21255779
[6] F-key君.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39978/answer/21165579
[7] 匿名用户. 知乎回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2339978/answer/152346235
[8] 月の劍. 《来自新世界》剧情细节分析+感想杂谈(长文).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451905
[9] 维基百科. 第9号交响曲 (德沃夏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C%AC9%E8%99%9F%E4%BA%A4%E9%9F%BF%E6%9B%B2_(%E5%BE%B7%E6%B2%83%E5%A4%8F%E5%85%8B)
[10] 百度百科. e小调第九交响曲. https://baike.baidu.com/item/e%E5%B0%8F%E8%B0%83%E7%AC%AC%E4%B9%9D%E4%BA%A4%E5%93%8D%E6%9B%B2/10133764
[11] 王越.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音乐分析[J]. 戏剧之家,2020(9):55-55+57.
[12] 依芜. 你往何处去?——听《e小调第九交响曲》有感. https://music.douban.com/review/4461120/
[13] 高琳. 德沃夏克与他的第九交响曲第一乐章[J]. 艺术品鉴,2018(2Z):121-122.
[14] 百度百科. 海华沙. 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5%B7%E5%8D%8E%E6%B2%99/2767525
[15] 维基百科. Hiawatha.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iawatha
这半年来在某位朋友的安利下,逐渐看完了《自由宪章》《旧制度与大革命》《美国反对美国》,原本想结合这三本书来写漫评的,但动笔的时候还是觉得自己功力不够,等以后有机会了再单独写写摘抄吧。这里挖个坑,之后如果有时间了,UP会尝试翻奏一下《念故乡》。
本文于2022年2月14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