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求学,我离开了生活了18年的故乡,来到了离家1000多公里的之外的北京。刚来的第一年,我像个乡里娃(也确实是个乡里娃)一样好奇地打量着这座城市。虽然学校在沙河,每次坐地铁进城都要花一个多小时,但我仍抽出周末的时间、提前规划好路线,游遍了北京的大部分景点。到了大二,兴致逐渐消磨,也渐渐不愿意出校门、花费那么长时间进城,也慢慢变成“老油条”,成天想着快点上完课写完作业就可以干自己的事了,但什么是自己的事?我不知道。
直到有一天我厌倦了整个周末都宅在宿舍看番打游戏吃外卖的生活,想着总该去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于是我走出了宿舍楼,第一眼就看到了停在路口的摩拜单车。既然没有什么目标,就骑着到处逛逛吧。出了校门,往南是城区方向,于是一路向北。沿着地铁线、离开沙河镇、穿过无人的开发区、经过某个豪华小区,沿途的风景也不怎么美丽,我对此也毫无感觉,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往前骑,只觉得既然不累,就不要停下来,知道看到地铁站我才意识到:已经到昌平城区了,再往前就是蟒山了。
不过,既然都到这里来了,太阳也还没落山,为什么要停下来呢?于是,猛踩踏板,快速拐过地铁站,向着上山的路骑去。骑车爬坡很累,尤其是骑着共享单车,遇到特别陡的坡还必须推车上去。在穿过层层的行道树和围栏,费力骑上一个陡坡后,突然间视野变得开阔,之前听同学们谈过的十三陵水库就这样出现在眼前。
没有感到特别欣喜,也没有感到激动,因为我最初的目的并不是要来这里。但真的什么感觉也没有吗?也还是有点付出得到了回报的欣慰感觉,也算是我这次无目的的旅途的一点小小的收获。太阳快要落山了,我沿水库骑完一圈也该回去了,路上一直下坡不带刹车,十分惬意。
回到动漫本身,之前我的《三月的狮子》漫评下有好几个评论都强烈推荐了《蜂蜜与四叶草》,但当时我以为这是一部单纯的校园恋爱故事,就暂时搁置了一段时间。看完第一集后我的直观感受是,除了画风与《三月的狮子》类似,在叙事节奏等其他方面两部番完全不一样。《蜂蜜与四叶草》作为羽海野老师的出道作品,个人风格浓厚(不只体现在画风),人物的心理描写极其细腻,故事剧情推进缓慢,人物台词也很委婉,像我这样的钢铁直男甚至要倒回去看几遍才能体会到人物的心情,解读起来比《三月的狮子》里那种夸张、直白的手法困难很多。但是,贵在真实。
为什么阿虚说:“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求真实感的人脑袋一定有问题。”因为番剧中的很多事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而照搬番剧中的台词到现实中要么使人发笑,要么起一身鸡皮疙瘩。人与人之间并没有那么多话要讲。真山背着山田,听着她流泪的告白,也只是一直“嗯”;两人坐在缆车里默默无言了十几分钟;森田和阿九的首次约会甚至一句话也没说。但无论是谁都能隔着屏幕感受到那股尴尬、心酸,因为我们都知道在现实中换作我们,可能也会做出相同的事,也会保持沉默。这就是羽海野老师的才能。
我相信能够看完这部番的基本也都是“上了年龄”的,网上和评论里关于这部番的分析也都十分到位,无需太多补充。作为一个单身狗,我对于其中几对的恋情也没有太强烈的感受,不过单相思时的焦虑、欣喜、胃疼感到是挺深刻的。山田为了能在校园里“不经意”地与真山撞见这一段,到是深深得戳中了我的内心。对我而言,竹本的代入感明显更强一些。
我从某个三线城市的郊区来到北京,只是因为我的高考分数。但来着到底要学什么?还是只是为了学技术混学历,以后找个工作?不期望成为森田、阿九那样的天才,但我也不像山田、真山那样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能去实习,竹本那种迷茫可能是众多大学生最真实的写照。这时看到真山说的那种能力,真的十分感动,因为我连未来该干什么怎么赚钱都不知道。
随着情节的推进、毕业的临近,竹本的方式是骑车远行并在路上偶然遇到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找到了方向。一场没有目的的旅行,最终能够获得如此收获,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向往,也想来一次这样的旅行。但一场带着目的的旅行是痛苦的,我们作为旁观者只是看似轻松。只有没有目的的旅行中收获的东西我们才会觉得惊喜,就像我骑车途中突然看到水库时一样。生活又何尝不是一次旅行呢?带着目标活着,总是想着找到什么得到什么,自然也会感到疲惫(所以躺平多舒服,大雾),但如果换个角度,不那么功利得活着,说不定就能有意外的惊喜。
当我骑回学校时天已经黑很久了,洗完澡后直接躺在床上也很快就睡着了,第二天起床小腿更是疼得快要站不起来,但无疑这是我来北京后印象最深的一次旅行。
大学生活转瞬即逝,希望也能像竹本一样,通过一点一滴的努力把握好最后的时光,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这部番确实很适合大学生看,不管处于什么阶段。
本文于2020年8月24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