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Bangumi(BGM)榜单的前十名作品,《三月的狮子》是其中离我们最近的,甚至曾一度冲至榜单第6名,其他作品大多都集中在2000年前后,诞生于业界所称的黄金时期。
在开始评论之前,我想先分享一下我的看番之路。我最开始是从《刀剑神域》入的坑,补完了诸如《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魔法禁书目录》、《某科学的超电磁炮》等大众向作品后,开始了追《干物妹小埋》、《埃罗芒阿老师》等媚宅气息较重的作品,在大概追了一年之后深感新番商业气息浓重,以及偶然一次为了追《命运石之门0》而补番了《命运石之门》被其精彩的剧情所折服(虽然这也是一部商业和媚宅气息很重的作品),此外在一次偶然的巧合下补完了《冰菓》后被京阿尼的细腻画风和人物情感展现所震撼,感觉到还是存在大量真正有深度和内涵的作品等待我去发现。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补番之路,所补的番的时间线也从2015年逐渐前移到了2005,再到1995年(当然也并不绝对按照时间线来看),在补完众多番剧后不禁感慨:时代变了。新番质量越发低下,这使我不禁开始设想,怕不是10年之后我还在看1995年的作品。
而就在这时,我看到了《三月的狮子》,让我对未来稍微充满了点信心。这差不多是我刚入坑时开始更新的作品,由于其题材小众、画风独特、节奏缓慢,差不多算是集齐了一个小众番剧的所有要素,虽然羽海野老师和新房监督名声在外,但也起不到很好的引流效果,这一点从当年的追番人数以及播放量就可看出。但除去这些外在的东西,如果真的深入其中,就会发现,这样一部所谓的主线为“将棋”的番剧,其实根本没在讲“将棋”,它讲的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像《CLANNAD》并不只是讲校园恋情而是讲人生一样。“将棋”就好比我们的工作学习,而在这其中桐山零遇到的各种困难换个角度来看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在学习上,总是感觉自己像是到了瓶颈期,无论怎么努力刷题,分数都没有提升。在工作上,晋升岗位只有那几个,无论你如何抱怨社会的不公、资本家剥削的手段,也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而与你一同竞争的人也都是和你一样的普通人,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事,各有各的苦衷和奋斗的理由,就像柳原棋匠和岛田八段一样。更不必说,贯穿第二季的主线:校园霸凌事件,更是我们中的大多人亲身经历过的,无论是作为施暴者还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而其影射的社会现象更是不言而喻。可以将《三月的狮子》理解为,以奋斗为主线,期间贯穿着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情的,主角桐山零的2年生活纪实。而这样能够全方面展现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正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在剧本上所必需的。但很多编剧因为自身能力的问题,没能做到这一点,展示得过于片面或者唐突,最终也只能沦为一般作品。
除开剧情上的优点,此番在画面方面也是成绩斐然。动画不同于电影,有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电影中的手法运用到动画里,虽然很真实,但缺少灵性。因为动画在展现非现实事物上的能力是电影所无法企及的,如此巨大的优势和特点更应该好好加以利用。新房昭之对于熟练应用这种形式的展现能力,我们在《魔法少女小圆》中也是领教过的。《三月的狮子》里有大量的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用电影手法很难实现的,而本作中却通过大片的黑幕、夸张的画风、想象的空间等诸多形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我看来相当完美地展现了动画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而具有的特点。这里就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此处将柳原身上背负的同伴的期待具象化为接力带,其主动转身抓住接力带的场面极富张力,也预示着他不再被压力所累,而是主动开始承担起这些责任。
我相信只要看过的人对于这一幕的震撼是用任何语言都无法形容的,将第40话称为艺术品绝不为过。柳原师匠从站在火烧尽的原野上到经历巨大的痛苦与艰辛最终成为了燎原的火球,其内心的激动可见一斑。
这里将日向的梦境映射到夜空中,将星星画作糕点糖果,再配上背景音乐十分有童话色彩且充满温馨。不得不承认,此番里随便截几张图都能作为桌面背景。
在音乐方面,《三月的狮子》可能只能打一个中上的成绩,确实,背景音乐的节奏与剧情的发展搭配很融洽,关键点处的留白也恰到好处,但缺少标志性的带有其特点的音乐,比如:《Angle Attack》之于《EVA》、《M01》之于《空之境界》、《Swordland》之于《刀剑神域》,使人一提起就能想到此番,当然这与音乐监督本身的能力和风格有很大的关系,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鹫巢诗郎、梶浦由记那样的大神,这里算是一点小遗憾吧。
此外,这部番在我看来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观众质量十分高。优秀的作品是挑选观众的,而不是观众挑选它,这一点我在之前的《四畳半神话大系》的漫评里有讨论过。不得不说,《三月的狮子》是我在B站追的众多番剧里单集评论区质量最高的,几乎每集都有很详细的剧情分析和解释,以及感同身受的看法和感想,这些文字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从原作里抄来,或者从百科里复制来的,而是确实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不同于其他热门番里的一句两句的吹爆或者抖机灵,这里的评论都是实实在在的长篇分析,即使拿去作为长评也是绰绰有余的。这也是为什么我这次对于剧情和人物方面没有像以往分析得那么详细。想说的话,想传达的思想,在每集的评论区里都有大神说完了。而且评论区里似乎还有很多考研党,这可能更加引起了我的共鸣。
尽管上面分析了如此多的优点,但这仍是一部很难向别人安利的作品,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能被大众认可的作品到底还能不能算是神作?小众神作是不是圈内人的自嗨?目前UP主所知的主流漫评网站有三个:欧美的MyAnimeList(MAL),日本的Anikore以及中国的Bangumi(BGM)。而纵观三个网站可以发现,每个网站都带有明显的符合本民族的主流文化的审美倾向,即使在审美对象都是相同的漫画的时候,而这种差异在部分人,包括UP主自己,看来甚至已经达到难以理解的程度,直白的表示就是,自己眼中的神作在某些榜单上的排名较低。所以,我在不补番时一般都会选择与自己审美较为接近的BGM作为参考。
但同时我一直有些疑惑:既然不同人种的审美差异是如此之大,那是否某一部作品能够获得所有文化的认可?亦或者说,是不是一部作品得经得起所有文化和人群的评价才能算是神作?当然,我也十分清楚,这是十分不现实甚至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如此主观的一件事,其受到从个人经历,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也基本不存在可供量化的标准。
既然如此,我们退而求其次,既然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可,那可不可以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呢?以具体的某一部番为例,我们可以统计它的追番人数、总播放数、每个观看人的评分等等,这些数据越大,是不是也就意味着这部番越好呢?当然,也可能会有人提出反驳,数据好看的作品都是商业化作品,大部分观看人群都是没有经验的小白,只有具有丰富阅历和看番经历的老油条的评价才是客观的。诚然,这种论调甚至可以追溯到民主集中制、“多数人暴政”等社会学概念上,再往后面讨论就太庞杂,也不是我能驾驭的。
《三月的狮子》这样的小众作品,渴望被更多的动漫爱好者所了解,就像所谓的“二次元文化”之于主流文化。每当看到有央视等主流媒体报道动漫相关新闻都会在圈内引起一阵热议,这从侧面也反映出大家在潜意识里认为这种“二次元文化”是很少被主流文化所认可的,而大家又渴望得到这种认可。这种矛盾的心理也正是当下年轻人的心理现状,既希望能够活得与老一辈人不一样,又渴望自己的行为得到老一辈的认可。
回归问题本身,我一直认为看番的目的在于精神得到慰藉或者吸取精神食粮,这和看书、电影、打游戏无本质区别,所以主体在于观看者本身,也无需在意其他人的看法。“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保留自己的观点,尊重他人的观点,至于到底是不是圈内人的自嗨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
这应该是我目前写的最长的一篇漫评,后半部分也加入了很多自己的思考,但写的还是感觉有点随意,逻辑稍显混乱,各位看看就好。听说《蜂蜜与四叶草》也是神作,但不知道对于我这种大学生活已经过了一大半的人再看还是不适合。
本文于2020年7月4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