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高中与不愿结束的大学——《ReLIFE》漫评


最近赶上番荒,在室友的强力安利下补完了《ReLIFE》。在看之前我大致浏览了一下它的声优表,惊奇地发现这都是大佬级的配置,想必番剧本身也不会让我失望。不过说句实在话,在看完前几话的时候我是真的有一股弃坑的冲动。和之前看过的作品相比,这部番的作画质量堪忧,各种诡异的钢琴BGM在不合时宜的地方出现更人让我在看番的时候提心吊胆,此外,第2话ED完全不顾时长考虑地戛然而止更是让它在我心中的评分一跌再跌。不过后来听室友说这部番本来就经费不足,最后的完结篇还是粉丝众筹出来的,于是我就继续耐着性子把它补完了。

可能是我番剧点评写多了,看番的角度和大多数人不太一样,我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并不是对剧情、主题的理解,而是:制作组太有爱了,他们是带着感情来制作的这部作品,在有限的经费下尽力做到最好。我是第一次看到在一部校园番里如此频繁地插入Q版人物动画,很明显这是为了节省经费刻意为之,但每次Q版动画的插入也能算是恰到好处,不会产生违和感。

完结篇第2话0分41秒

此外,在对剧情推动十分重要(也可以算一个小高潮)的约会环节,制作组托了和杏的手机照片来描述主角的约会过程,初次看的时候确实有种PPT的感绝,但细想一下,这也不失为一种省经费的巧妙手段。

完结篇第3话13分42秒

还有整部番的OP、ED,堀江晶太是个大佬,初听OP可能没什么感觉,但在看完整部番后再回味一下OP的歌词会发现简直太符合主题了,而且完结篇第4话结尾时OP神插入更是惊艳。ED部分为了节省经费都是直接用的老歌,但歌词与当前剧集的主题倒也挺搭,而且每集ED都有不同的人物插画,也算是制作组的小心思吧。

完结篇第3话23分30秒

不知为何日本的番剧大多热衷于讲述高中生活的故事,而大学生活则相对较少。而在中国,由于应试教育以及高考的影响,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可能并没有动漫中的这么轻松美好,于是上了大学后,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生活后,自然会与日本的高中生活形成共鸣。他们在高中有社团、学园祭,我们在大学也有社团和校庆节;他们在平时有课程压力,我们在大学也有课程要求;甚至于在未来去向上也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高中毕业后会选择工作、直升大学、考其他大学,我们在大四也有社招、本校保研/考研、外校保研/考研。大学也是向社会的过渡,作为人生中最后一段能够和同龄人在一起上课听讲的时光,自然也是引得很多社畜追思感怀。相比其他番剧,看这部番并且发表评论的群体明显年龄偏大,可能这就是原因吧。

依然记得高二时语文老师跟我们讲的一句话:高考出成绩的那一刻可能是很多人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这句话当时听着感觉没什么,但在大学生活快结束的现在回想起来确实感慨良多。我认识太多同学以比较高的分数进入我们学校但却逐渐沉迷游戏或者其他东西,放弃了对自己的要求,没有什么社交生活、社团活动,成天缩在自己的宿舍里,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最终挂科补考一条龙,现在又深陷考研的泥潭中。身在一所理工科学校,我曾经和同学调侃说:“如果你愿意,你完全可以做到大学期间不和女生说一句话。”这可能就是大学里的“NEET”吧。

但我的经历可能更像日代,高考的失利导致我并没有享受到这高光时刻,于是我带着遗憾进入了大学,大一大二时我也想过退学复读,尤其是在听说当年高中成绩和我差不多的哥们复读后考了全省第5,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了。但我却没有他那样的勇气,于是只能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我十分热爱我的高中,并且为自己是从这样的一所高中毕业的而感到骄傲,但我对自己的大学没有太多的感情,也十分不愿意和别人提起自己是在哪所大学读书,一心只想着努力学习然后读研时离开这里。带着这样一种心态,我度过了我的大学前三年,拿到了保研资格,也最终成功保到外校,可以离开这里了。这时我再回顾我的大学生活,除了学习和科研,我过得和高中有什么区别吗?

大学生活快结束了,我也不知道相比刚进校门时的我进步了多少,成长了多少。看完番之后,我突然不愿意我的大学生活这么快就结束,确实很有意思,之前我想离开这所学校想了3年,现在突然又不愿意离开了,不是因为这所学校本身,而是因为这里的人。我也想有一段甜甜的恋爱,我也不想再给我的大学生活留下遗憾。这时再看看我的室友,突然觉得都是有故事的人啊……

评论区排第一的老哥大声呐喊:青春请无悔!但怎么会没有后悔呢?怎么会没有遗憾呢?作为过来人,我们当然希望后来人不要重蹈覆辙,但历史证明了人们总会犯相同的错误。对此我也无能为力,只能贴一个毕导的视频作结。

【毕导】大学如何不虚度?清华辅导员的50条真诚建议


最近还补了《日常》,原本也打算写一篇评论的,但考虑到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没必要再长篇大论,故给大家安利一下这部看完后会产生“好久没有这么单纯快乐地笑过了”的感觉的搞笑日常番。


本文于2020年11月30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