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于电影上映的第四天——《流浪地球》影评

  1. 1. 一些碎碎念
  2. 2. 拍片的一些事
  3. 3. 上映前的一些事
  4. 4. 关于影片本身
  5. 5. 关于科幻的一些事
  6. 6. 结语

本文作于2019年2月8日晚至9日凌晨,也就是《流浪地球》上映的第4天,仍然可以清楚得记得当天晚上看完电影回到家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熬夜用手机敲下了这3000字的影评,如今正值B站上线《流浪地球》,心中的激动之情仍然溢于言表,而且也是从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才渐渐开始写长篇影评漫评。虽然现在再看感觉很多地方都是罗列事实,缺少分析,但仍想发出来作为存留。


流浪地球影评 长文慎点!!!

如果你只想知道我的感受,两个字:吹爆!

警告: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以下是正文:

一些碎碎念

片中MOSS系统在最后说了一句话:“果然,让人类保持理智是很难的一件事啊。”(记忆与原文可能有出入,见谅)现在想一想觉得这句话挺有意思的,像是说给在座的观众:“知道你们都要吹爆这部片,请保持冷静”

赶在这个各大自媒体、影评人都已出过评论的时候来写一个长评是挺有难度的,同时也有跟风、同质之嫌,然而我的理智还是败给了冲动,想趁着刚看完片,把想说的话都说出来,想表达的情感届得到。

为了获得这部电影最好的观影体验,我痛下血本买了IMAX的票,也算是为中国科幻尽一份力,然而事实证明:这部片绝对值回票价了。

拍片的一些事

我从高二,也就是《流浪地球》计划开拍开始,就一直关注着这部电影。不知名的导演、不知名的演员、不成熟的技术、少量的观众群体和资金支持,这部电影能成吗?前面可是有《三体》电影版的前车之鉴的。后来,看消息说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制作团队仍然没有放弃,尽量保证作品的质量。对此,我很是感动,但感动之余也对他们的前途充满了担忧。

作为一名可能并不合格的科幻迷,我也深知在中国做科幻的难度。(不只是科幻电影)

在初中时,不知是谁曾说过:“从文艺作品来看,美国没有历史,中国没有未来”。诚然,在我理解,在中国发展科幻产业(电影,小说,动漫,游戏等等),最缺乏的就是群众基础。除了一小部分青少年,可能并没有多少人关注这一块。大家的关注点都在历史演义,神话故事,家庭琐事,发财致富上,有多少人能说出超过三个中国科幻小说家的名字?

在这样一个,连《王者荣耀》都能被评为“年度最佳科幻游戏”(虽然是鹅厂的我奖我自己)的国家,科幻真的是小众产业,直到现在《流浪地球》上映,我还是这么认为。

观众的喜好决定了市场的方向,而导演们都知道想要赚钱(或者想要稳妥地赚钱)只有顺势而为,于是就去努力迎合观众的喜好。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马太效应”。而像科幻这样的小众产业,在经过仅有的几次挣扎和破灭之后,(详情可以参考《机器侠》《未来警察》)也没有人赶触碰了。

由缺少科幻群众基础导致的缺少科幻技术、资源、运营基础也就成为了中国科幻人的最现实问题。在中国,适合拍摄古装剧的场地有很多,但能拍摄空间站的呢?具我了解,郭帆团队的所有能实景的场地(空间站,运载车,地下城)几乎都是自己搭建起来的,所有的道具几乎都是自己做的,真的算得上白手起家,搭建中国科幻电影的基石。拍摄过程也是历经艰险,几经投资爸爸撤资“弃养”,后来终于遇到贵人京哥慧眼识珠,鼎力相助才渡过难关。(这其中的事,相信各类媒体也报道很多了)

在看过最终版预告片发出来之后,我心里一直悬着的石头算是落地了。今年春节档冠军预定了。

上映前的一些事

行星发动机的火焰再高,也没有网上的喷子火焰高。国产科幻片?先打一星再说。吴京主演?一星一星不能再多了。对于各类标题党、京黑、PTSD,我也无话可说。不管怎样,我是感谢吴京先生救了《流浪地球》,也把中国科幻电影往前推了一步。如果以当时缺钱状态下的情况上映,《流浪地球》很可能会口碑爆炸,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更不会有人碰触科幻电影这一块,而大刘以及其他优秀的科幻作家也会很受打击。

那资本这边呢?各大院线对此也是观望态度,这一点从初一初二初三的电影排片率就能看出来,从开始百分之二十左右,到现在的独占近半壁江山。是金子,总会发光。一旦发光,资本便会蜂拥而至。唉,有钱真的可以为所欲为。

关于影片本身

特效是评价一部科幻片很重要的指标。在这一点上,《流浪地球》是守住了。其中广为称赞的从运载车拉伸到发动机再到宇宙最后到空间站的长达20秒的长镜头真是百看不厌,建议还没看或者准备二刷的朋友注意一下。但由于资金缺乏,诸如地下城地震、岩浆涌入、最后的冲击波等很多地方还是有完善空间。

物理学上的BUG各位就不用再追究了。小说的设定就摆在那里,导演想改也没办法。况且这部片可能是我看过的国产科幻里最“硬”的了。在空间站的一段情节里,《流浪地球》还修补了《地心引力》里的一个小BUG,让人感觉极其舒适。

当然这部电影最为观众诟病的还是人物对白有点生硬,需要煽情的地方又显得太矫揉造作,以及中间某些配角的性格塑造过度。(如:李一一,可以很明显看出导演编剧想要塑造一个大胆、天真、乐观的技术宅形象,但在那种情况下说的那么欢乐真的好吗?)这和导演编剧的功底不够深厚有很大关系。

但是瑕不掩瑜。对于观众来说,大场面特效给足,感情线烘托到位,全员智商在线,再加上振奋人心的音效,吹爆就完事了。

最后,片中彩蛋实在太多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找。不多说了,前进三,我将变成一只萤火虫。 补一个小插曲:片中频繁出现的“北京市第三区…”其实是导演想跟各位说的真心话。在拍戏途中,导演曾在拍片途中差点遭遇车祸,一直心有余悸,片子上映正时值新春佳节,走亲访友也很容易出事,于是就在片中反复强调。(( ̄y▽ ̄)~*捂嘴偷笑)

关于科幻的一些事

《流浪地球》会成为中国科幻的起点和里程碑吗?肯定会。下一部《流浪地球》离我们有多远?我不知道。像这样叫好又叫座的电影无疑是每个人都期待的,也是国内电影产业逐渐向优质转变的助力。但正如之前说的,科幻在中国仍是小众产业。而这一产业的发展不止是靠我们的导演编剧作家,更是要靠我们每个人。

在当今,脱离群众基础的电影算不上好电影,没有经济基础的科幻作家也不一定是好作家。做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电影一直都是国内科幻电影人的努力方向,因为,赚不到钱的电影也不会有流量和资本的关注,也就不会有人愿意坚持下去。说的粗鄙一点:我就希望刘慈欣努力出书、出让著作权来赚钱,《流浪地球》变成《流量地球》大赚50亿,让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搞科幻是有前途的,也是有钱途的。

同时,国内的观众群体素质、审美、鉴赏水平也有待跟进。这既是根本一步,也是最困难的一步。中华民族向来都是十分务实的民族,想让这样的十几亿人都能抬头仰望星空实在太难了。但至少,可以从我们这一代人开始改变。

科幻,是文学中最为外向和勇于挑战未知的类别。自凡尔纳时代起,占一半以上的科幻作品都是探索未知题材的。人类文明,也正是为了不断探索未知而发展到今天这样的高度的。但如今的科技发展似乎使得我们更愿意宅在家里、局限于自己的小天地。我们可以随时在网上找到自己喜欢的,如果不愿意费力找,基于大数据和智能算法的APP可以直接将你喜欢的推到首页;我们点几下手机就可以叫到外卖、购买到自己需要的商品;我们从事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远比从事航空航天产业赚钱…人工智能日益发达,假如有一天,我们都放弃了对于星空的幻想,对于未知的好奇,而是更愿意沉浸于自己的舒适窝怎么办?

大刘早在《赡养上帝》中就提到“任何文明,待在它诞生的世界里不动就等于自杀”,许多科学家以及科幻作家也都曾表现过类似的担忧。在我看来,科幻,或许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方法。

结语

“不管历史将中国科幻导向何处,我都选择希望”这句话用烂了,我就换一句:中国科幻的发展并不是靠几个作家、导演就能撑起来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能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对探索的勇气和对产业的支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信心说我们选择希望。


本文于2020年5月3日首发于B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