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总有一些令人惊叹的天才的组合,比如:虚渊玄和新房昭之,再比如:森见登美彦和汤浅政明。为什么我要举着两个组合的例子?因为这两个组合所分别创作的《四畳半神话大系》(2010)和《魔法少女小圆》(2011)是唯二的两个获得日本文化厅艺术祭大赏(又简称为文化厅大赏)的电视动画作品。
因为新冠肺炎的原因,原本早就应该在学校忙着各种项目的我却被困在家里,焦躁又无奈。一日,偶然在知乎上刷到这样一个问题“你心目中塑造最成功的动画和漫画角色是谁?”,有人在这个问题下面贴上了这样一张图片。
这个角色甚至没有名字,他虽然是整部作品的主角,但从头到尾几乎一事无成。
他是个普通的男大学生,有喜欢的女生,一起干坏事的损友,略带大忽悠气质的师傅,一切看上去都像是主角的配置。他称不上优秀,缺乏毅力,从不认真上课,但又不满意这样的生活,总是期待着发生点什么来改变自己无趣的人生。
他也做过一些尝试,例如去参加现充的社团,拍摄奇怪的电影,帮忙招收弟子,甚至花钱购买山地自行车去挥洒汗水,但每次都会因为各种现实因素而以失败告终,最后再次回归无趣的生活。他会觉得一切看上去美好的事都是虚假的,只要自己去尝试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他为人不坏,有着自己的底线和分寸,但到了关键时刻总想撒丫子跑路,是个靠不住的对象。正事肯定干不了,连坏人都做不成。
因为自己单身,他诅咒那些恩爱的情侣,却不敢对自己心仪的对象有所行动,而是指望着自己能够不劳而获地得到幸福。
而时间就这么一点一点地过去了,大学四年转瞬即逝,到了最后发现自己一事无成,被困在了四畳半的狭窄空间当中,永远走不出去。
这个人是动画片里的角色,更是屏幕外的你我。
刚看完这个回答我不禁“汗涔涔而泪潸潸”。突然间我就这样的一部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一天半的时间里补完了《四叠半》,并在网友的安利下补完了《春宵苦短》。随后便对森见登美彦和汤浅政明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和感谢。不得不说,这是我在《冰菓》之后看到的最为贴近现实生活的动漫,而其中对于我的启示和反思远胜于之前看过的其他动漫。
可能在外人眼里我和剧中的“我”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我在内心十分清楚我和他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我”成绩不好而且经常旷课,算不上优秀但也算不上混得特别差,而我一直谨遵从小父母老师的教导即使上了大学也不敢翘课,成绩倒也不差但和各路大神还是有很大差距;“我”有一个知心的死党,一直在暗中“助攻”,时不时还能约出来喝点酒吃吃饭,而我身边也有几个虽然算不上特别交心,但还是很重情义,有事时愿意提供帮助,时不时也能约出来喝点酒吃吃饭的朋友;“我”在刚进入大学时对于大学生活抱有玫瑰色的幻想,并期望通过加入社团的方式锻炼自己的能力,交上女朋友,而我和“我”的想法如出一辙,同样希望通过加入社团的方式扩大自己的社交面,认识更多的人,体验更加丰富的校园生活,如果能“顺便”找到女朋友就更好了,但受限于我的学校浓厚的理工科氛围,社团活动最终也只沦为线上水群大会,“我”的大学虽然社团文化丰富很多,但最后的结局也是一样的惨淡;在番剧的第十集“我”放弃了之前做的“无谓”的挣扎,宅在四叠半的小空间里整整两年,而我,现在到了大三,也认识到了之前两年的“无意义”的行为,再加上自身宿舍条件的缘故,相比前两年也大大增加了宅在宿舍的时间。可能我和“我”唯一的区别就是“我”还有一个喜欢并且喜欢“我”的学妹并且在最后也是有亲人终成眷属,而我却只能面对喜欢的人不喜欢我这样冰冷的现实。
森见登美彦很巧妙的在各种地方略去了“我”的名字,而却保留了如此真实的“我”的形象,使得任何一个人在读书或者看番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把“我”和自己的生活做联想,而如此扁平化的人物又使得的任何人都可以在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然而艺术是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的。我们都曾经或者现在幻想过,如果能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可以……,于是“我”的机会就来了,但不同于一般的轮回题材作品,这里“我”是没有保留每次经历的记忆的,这就导致“我”不能像其他作品的主人公一样每次都可以进步一点点最终实现HE。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一个虽然拥有不同的开局,但是最终总是同样的陷入懊悔的“我”。但如果真的就这样毫无变化的话未免会给人过于强烈的“宿命论”之感,或者使人心生乏味,同时也就违背了讲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则:成长。于是汤浅政明巧妙地设计让“我”每次都能够有所改变,从最开始的见到明石就心跳加速说不出话,到后来可以很自然地对话交流。同时在某些集数中可以留下一些悬念和伏笔,等到最后两集再将所有的悬念串在一起,同时收束伏笔,让人们顿时感觉整部作品浑然一体。虽然这是轮回题材作品常见的手法,但经过漫长等待的观众们等待的就是一个爆发,也就是一个“爽”字。
终于在意识到自己被困在四叠半空间里后,“我”开始想要逃出去,并在穿越一个个平行的四叠半房间之后意识到自己以前那么不看重的生活或者认为失败的生活,相比于宅在四叠半的生活是如此的丰富多彩。
而最终“我”也意识到之所以之前每次都会是相同的结局,还是因为自己没能抓住自己眼前的机遇总是想着“如果……”。
这和第九集中樋口师傅说的话如出一辙。
而这也是老婆婆从第一集开始每次都要提醒“我”的,只是“我”丝毫没有察觉。
认识到这么多之后,“我”终于也鼓起勇气,抓住了一直垂在宿舍的玩偶(也就是一直垂在眼前的机遇),冲出了四叠半世界,去救自己的好基友,去追求自己喜欢的学妹,去享受自己的人生,纵使不是那么的完美。看到这里,不少宅们或多或少都会有点触动,或许会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或许会做出点改变,对于创作者来说,这就已经足够了。
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告诉我们要活在当下,珍惜现在已有的生活,抓住眼前的机遇。12集的季番相对较短,一般也讲不了太庞大的故事。但是能在这么有限的篇幅里,引起人们如此多的思考,并且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圆滑世故、手眼通天但又纯情的小津,自带气场却又单纯可爱的明石,自认为看透世事但又在看完《海底两万里》之后决定环游世界的樋口师傅等等,足以见得汤浅政明的功力之深厚。当然这也和不断轮回的剧情以及鲜明独特的画风有很大关系。很大程度上来讲,这种独特的画风才是造成其小众的原因。为什么会有很多小而精的小众番呢?因为画风对口。如果画风不对口,一般人也不会看到这部番或者很快弃坑,而凡是愿意看完的都是或多或少有其喜欢的道理,从而愿意给它高分。由此看来,想要给别人安利小众番是很难的,但又为什么非要给别人安利呢?自己看自己的,自己享受自己的不也挺好吗?别人如果有缘能看到这部番,这也是他的小幸运,就像我无意间了解到一样。这个时候再想想,“我”和我想要加入大学社团的理由就显得很好笑,加入社团并不是为了追求玫瑰色的大学生活。
我不想像之前看的那篇知乎回答一样悲观,“我”最终走出了自己的四叠半,我想我也可以。
作者写漫评一般并不是作为安利等用途,单纯是为了给看过的深有感触的番剧一个总结,记录下这一时期的心理状态,同时也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总结感悟,类似日记,所以碎碎念比较多,各位读者见谅。
PPS:如果你对这部番有兴趣的话,我相信《春宵苦短,少女前进吧》你肯定也会喜欢,但介于两者有很大的相似度,而且森见登美彦自己也说这是一部“无聊的爱情故事”,所以一时也不会单独出漫评。等什么时候再翻出来看的时候或许又会有兴致来再写一篇漫评。
本文于2020年2月6日首发于B站